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杨剑飞|十一问直击四大文化领域热点问题,探索未来发展走向!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在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地提出今年经济目标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对下一阶段工作作出部署,文化产业也从中找到了定位。此次两会中有哪些文化领域相关的热点内容值得关注?言之有范小编专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与文创分会副秘书长杨剑飞老师,现将采访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系主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与文创分会副秘书长,硕士生导师 杨剑飞


数字经济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扩大,数字文化产业将迎来哪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和消费形式得到丰富和优化。包括5G、AI、VR等在内的新兴技术具有高速度、低延时、万物互联、智能化的特点。技术赋能下,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都会得到创新和发展。一方面,用户体验将进一步提升。比如,在新基建背景下,网络的承载能力将大大提升,音视频的质量、传输速度会得到质的提升,用户体验沉浸式、互动式AR、VR产品的延时卡顿将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依托物联网、智能设备和大数据等技术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形式会得到极大的丰富,过去由于技术局限无法创造和发展的产品形式,都会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不断涌现,呈现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迭速度快的文化产业生态圈。


其次,UGC(用户生产内容)和MGC(机器生产内容)更为井喷。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内容的生产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大众参与内容生产的程度会不断提高,内容生产的准入门槛也会随之降低。趋于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平台能使广大用户在文化创作表达上将拥有更多话语权,UGC(用户生产内容)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MGC(机器生产内容)也将成为文化内容的重要生产模式,文化内容的生产效率将得到极大提高。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手机文学、手机摄影、手机短视频等“手机艺术”形式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文艺增添新活力?

“手机艺术”很多都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应该打造更加开放、共享的平台,鼓励UGC内容,满足用户表达、参与和记录的需求,同时丰富文化产品的内容供给,增加文化产品的个性和多元性。此外,要注重发展针对文字、图像、视频等内容类型在内的智能识别等技术,重视对内容的把关,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在促进未来文化产业升级换挡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第一,提供政策支撑,为进一步完善升级产业链条作保障。虽然新基建并不直指文化产业,然而文化产业是新基建所涉及的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的重要应用场景,因此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同时如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保护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版权,从而为文化产业健全自己的产业链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促进创新转化, 打造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文化产业的一些新兴业态是在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下的产物,从电竞产业、AR/VR游戏到基于云计算的云游戏;从短视频到最近火热的线上云看展、再到正在成为现实的5G、4K超高清传输,可以说新基建的关键技术领域都将深刻改变文化产业的现有业态,进一步展现一个媒介融合的媒介化社会图景,而一些更加适应数字文化消费习惯的新产品、新模式也会应运而生,甚至带来一场由技术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


第三,帮助文化走出去,加强我国文化产品全球影响力。技术的提升将有助于我国文化产品的传播,新基建一方面可以通过搭建一批跨界融合产业服务平台提升文化贸易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文化产品带来更多更新的形式载体和传播手段,如对传统文化形态的数字化展示等。



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勾画出美好的蓝图,文化产业在未来如何更好的融入到新基建发展之中?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学界一直探讨的话题,而在新基建的语境下,这些融合的形式或许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深,这些深度融合可以从赋能、场景、市场三个方面来看文化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


第一, 坚持科技赋能,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产业要紧随科技的发展,利用技术升级现有的产品形态,创造更高的文化附加值,将价值链条向两端衍生延伸;同时文化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打造智慧企业等。


第二,落实使用场景,打造文旅融合新体验。一方面是对文旅现有业态进行升级,如这次疫情期间的云上看展就是一次很好的创新,但是否可以利用新技术将线上看展和线下看展的体验结合起来,利用技术打造沉浸式、个性化体验,这都是未来值得探索的领域;另一方面则是要从“新基建”拓展到“新消费”,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习惯,从供给侧入手作调整,推动居民的文化消费升级。


第三,要强调文化公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基建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腾飞提供了坚强翅膀。在产业发展中,需要充分考虑我国文化消费的不均衡性,在满足人民美好需求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调文化公平,立足新基层的营建基础,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可能缩小因为区域经济差异而造成的数字鸿沟。



新基建在推进西部地区产业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新基建可以帮助西部地区实现“弯道超车”。在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文件中,提到了五个要素分别为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可以看到,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在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布局及西部省市在信息产业的发力已见成效,一批如云上贵州、腾讯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纷纷落地,有效地拉动了当地GDP。因此在培育经济新动能时,西部地区一定要抓住新基建的机会,将西部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利用土地资源来支持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打开数字经济的新市场,并且形成人才、资本、技术的良性循环,从而全方位地来推进产业化的转型升级。


同时新基建也可以很好地助力文化扶贫。一些贫困地区或边远地区往往是特色文化产业资源丰厚的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既可以利用互联网、5G等数字技术搭建起传播平台、打通传播渠道,帮助一些优秀但不为人所知的文化资源传播和转化;又可以利用物联网、智能交通等产业体系,改变传统文化资源的生产模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将资源变资产,改善地区整体经济布局。



随着人工智能平台的开放以及各种新型技术的应用,实体经济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完成思想上的转变,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引领”。实体经济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利用好新基建中强调的5G、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让他们真正发挥作用、服务于民,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内容作为载体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以前我们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结果往往流于表面,让商业化破坏了文化的价值;因此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就要强调“文化引领”,通过文化价值的深度介入,带动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升级。


另一方面,企业既要利用好公共性平台顺势发展,也要注自我创新。可以预见,新基建将能够为很多中小微企业搭建起一套公共性、可共享的技术平台,或者可能的“虚拟园区”等,让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发挥更大的价值;企业在利用这些公共性平台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的技术创新,并注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打造基于IP的全产业链产品,实现范围经济,增强抗风险能力。


脱贫攻坚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如何助力乡村建设?


首先要活化传统文化艺术。对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区,积极活化这些传统资源,吸引海内外游客的关注。尤其是伴随着短视频网站在国内外的崛起,通过短视频等手段吸引各地游客。比如李子柒通过短视频展现出中国的食文化,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发掘出不同的特色。


其次应保持本地区居民的文化自豪感。文化是一切发展的根基,只有本地居民传承当地的文化,让文化渗透在各个经济活动当中,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情况。这对后续经济活动的开展,能够奠定良好的根基。



在少数民族边区,如何依托特色文化资源、传统民族文化等文化因子助力扶贫建设?


第一,打造特色地区特色产品。找到地区特色产品定位并将之品牌化。但是,并非每个边区都要有特色产品,既可以一村一品,也可以一村三品或两村一品,这样也可以减少产品的重复性。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打响产品和地区知名度。


第二,培育当地文化市场主体。让文化的氛围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类文化活动的展开不断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感知力,让当地居民保持对本地区文化的自豪感。可以通过提供文化艺术的鉴赏机会,为县内中小学校等的文化活动进行财政支持。只有当本地居民都保持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的前来。


第三,建立文化形象标识。在地区道路出入口、广场、主要道路交叉口、火车站、公路车站、政府网站、观光协会、企业、重要景点等重要公共场合设置标志性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尤其是要善于利用网络直播、明星带货等形式宣传推广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更好地提升当地文化因子的知名度,从而为扶贫工作提供更多的实践路径和实施载体。



脱贫攻坚搭乘“数字快车”,农产品上线和电商脱贫如何引领农村经济跑出发展的“加速度”?


“向传播要效益”,构建多级传播格局。不仅通过各类电商平台宣传农产品,还可以通过邀请代言人的形式,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明星的时代,代言人可以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明星。可以寻找在日常生活岗位中闪闪发光,为生活,梦想努力拼搏的人,让他们为自己家乡的产品代言。


“向体验要效益”,构建原生态体验场景。强化农产品的品质,对农产品从产品品种的选育、播种、收获、加工、包装、销售都制定一套严格的标准,打造天然无污染的产品,立足电商的直播功能,全方位体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强调产品的高品质与真实性,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安心。


中小微文化企业



中小微文化企业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在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支持下,中小微文化企业如何找到发展的新机遇?


首先,紧抓国家政策的导向。疫情发生后,国务院各部委和各地均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的政策,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度过难关。在出台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各地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项目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在政策支撑下,中小微文化企业应紧跟政策方向,寻求发展机遇。


第二,树立“破坏性创新”意识。在面临重大风险时,一些企业果断地另起炉灶的方式,迅速调整经营理念,立足实际转变经营模式,实现了疫情下自身产品结构的逆势转型。


第三,抱团取暖,构建基于产业链的协同机制。中小微文化企业是受疫情冲击最大、面临困难最多、抗风险能力最弱的群体。在复工复产阶段,中小微企业应借鉴雁行模式,依托产业链加强与优势企业的合作,围绕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承担相应产业分工,抱团取暖,实现企业协同。



中小微企业在保障民生和就业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中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根据相关统计,在文化产业中,中小微企业数量占行业总量的80%,解决了行业75%的就业问题,贡献文化产业60%的税收。由此可见,中小微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而就业又是民生之本,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相比于大企业,中小微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应变能力强,新机制引入快。因此中小微企业是保障民生和就业的中坚力量。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END


  责   编 | 常天恺

美   编 | 隋   缘


推荐阅读



专访李丹林 | 备受关注的民法典缘何成为“百姓权利宝典”?

一图了解民法典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范周丨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在挑战与机遇中探寻文化力量

两会聚焦 | 文化扶贫路上,咱们再加把劲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